对于不少科幻小说读者来说,每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都充满看点。9月11日,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作家江波连摘两金,他所写的《银河之心III・逐影追光》获得了最佳长篇小说金奖,同时《银河之心》三部曲还荣获了科幻电影创意金奖。让人惊喜的是,《银河之心》系列小说已被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主办方之一壹天文化和万达影业联合开发,计划改编为院线电影,将其变为中国版的《星球大战》。
江波是淳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目前在上海某外资企业从事半导体研发,是一位人们眼中“学霸”。日前,记者联系上了他,和他就淳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江波告诉记者,他是千岛湖镇上人,从前叫排岭镇,1978年出生,1996年淳安中学毕业,之后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半导体研发。
“我对科幻的兴趣从小学一直都有,主要是受到当时的科幻小说影响。”江波表示,他小时候看过的科幻小说作品比较多,因此受到某个人某个作品的很大影响不好说,他觉得自己的科幻小说风格属于人们所谓的“硬派”科幻,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
“《银河之心》三部曲的创意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起初我写了一个中篇,叫做《天空之城》,这是失落的星舰在星球上艰难生存的故事,然后又有两个短篇《追光逐影》和《五行传说》,讲的是星舰文明的末日传说和如何在银河中进行星际殖民。写完这些,就有了想法,把这些串在一起,写一部太空歌剧的史诗,加上把另一部作品《湿婆之舞》拉进来,可以凑成一个完整框架,这就是《银河之心》三部曲的来历。”江波告诉记者。
江波表示,写作是需要持久热情的。写作中最大困难就是坚持把故事讲完,很多时候耐心都快没了,怎么坚持下去是个问题。“好在自己还比较有耐力,最后还是完成了。”他说,对于科幻小说写作而言,最重要是有一个大致符合现代科学的世界观,逻辑要清晰,这一点依赖长期大量的阅读,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科幻小说和网络流行文学区别大吗?对于国内科幻小说发展你怎么看?”这是记者抛出的又一个提问。江波说,在他看来科幻小说很小众,但和网络文学完全是两个概念。
“科幻小说在网络文学兴起前就有了,现在受到更多的关注,这和年轻一代的审美变化有关,也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有关。”江波表示,科幻小说是科学时代的通俗文学,它的繁荣必然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较强关系。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正是美国登月前后,民众对于科学和未来充满期待。对于中国来说,眼下这个时间节点,或许正和美国的黄金时代相似。
目前我县有不少年轻人爱好科幻小说写作,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界的“前辈”,江波也分享了一些个人心得。
江波说,写作对于接受了长期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本能技能,人人都可为作者,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好作文。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和形式是否漂亮。他分享自己的心得说:“形式是技巧,或许可以学,内容却只能来自作者内心,厚积薄发,无法讨巧。所以从根本上说,多多阅读、多多经历、用心体会,这可能是古往今来写作者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江波告诉记者,他写作科幻小说已经十三年,是否得奖不会影响写作,写作是他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至于今后创作,他将根据自己的灵感率性而为。